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不要練習及執著恐懼
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
第二品 懺悔罪業
持明新譯講述
སུ་ཞིག་འཇིགས་ཆེན་འདི་ལས་བདག།།
孰於驚恐救護吾
ལེགས་པར་སྐྱོབ་པར་བྱེད་འགྱུར་ཞེས།།
徑直度脫救拔離
བྲེད་ཤ་ཐོན་པའི་མིག་བགྲད་ནས།།
驚畏眼神恐懼中
ཕྱོགས་བཞིར་སྐྱབས་དག་ཚོལ་བར་བྱེད།།
四方覓求拯救者
「孰於驚恐救護吾,徑直度脫救拔離」,人生無常,在最後關鍵時刻到來時,臨終的感受是非常痛苦的。尤其死後看到閻羅王的獄吏、死主相關的一切景象時,往生者會非常恐懼。當遇見這種情況的時候,誰來救度呢?特別是看見死主的獄吏們,其長相乃為自己的惡業之顯現,此時會感到極為窘迫的恐懼。
當快要死亡,即將面對臨終的痛苦,以及死後見到死主獄吏等可怕的顯相時,這種的恐懼會讓眼睛也無法閉上,身體的細胞皆因怖畏而顫慄,此時誰能來救度呢?
「驚畏眼神恐懼中,四方覓求拯救者」,由於過於恐懼而令眼神變異,且一直向四方呼求,尋找皈依的對象。意思是,即將面對死苦的時候,向四方祈求救護,以及在面對死主獄吏時,因為太可怕恐懼而向四方呼叫求助。
這些可怕、恐怖的痛苦皆由因果惡業引起,因果惡業變成習氣,於是面對臨終時會如此痛苦。死亡時,心識離開身體以後,看見死主獄吏時,又再次痛苦起來。
這種痛苦與我們平常感受到的痛苦並不一樣,會驚恐得眼睛無法閉上,身體顫抖。在此情況下,往生者向東南西北四方尋求救助,希望可以找到一個救護自己的怙主,然而此時卻無法找到任何的救助。
主要的重點是,我們此生當中的惡習氣形成各種的惡業,因而會展現出各種可怕、恐怖的顯現。反之,若一切行持皆以善業的真理為主,當善的業力展現時,自然就會人心自在,不會投生到地獄道,而會往生於滿佈鮮花的世界,不會看見死主等,將會親見本尊、天女與勇父。
我們感受到的一切怖畏悉數由自心創造與習氣創造出來的。因為有我的存在,所以我會面對死苦。因為有我的存在,從五蘊中成立了一個我,所以碰到死主的獄吏時,則會感到非常窘迫的痛苦。此時向四處尋找可以救度、救護、幫忙自己遠離恐懼的怙主,是不容易的。
因果業力需自然受報以後,才能消除。當看見恐怖威怒的獄吏時,想要向東南西北四方尋找救護者,是無法找到的,因為並沒有一個超越因果的本領者。
除非自己本身是信心俱全的超越因果者,或是已修成頗瓦法的修行境界至高無上者,否則在面對死苦的時候,看見地獄燃燒的火、恐怖的死主獄吏等景象時,突然要消除此些景象,突然希求有人能救度自己,突然要將地獄變成淨土,都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此恐怖的景象皆是人生中的惡習氣及惡業所培養造成的,而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的教導是,在無常來臨時,唯一能救護、救度我們的是此生當中所形成的一切善業。當善的力量展現成習氣的時候,對自己才有幫助,否則到處求救也沒有用。
現在活著的時候,必須聽聞、思考、修持佛法,尤其是聽聞之後,要思考,而後將思考的內容運用在心中及禪坐,將之變成習氣,方能對治煩惱,如此才是聽聞、思考、修持佛法真正的效果。
持明慧露
如果內心經常練習恐懼、練習執著害怕,無論是由對境、親人或是敵人引起,則每天已處於不高興、不開心、恐懼之中,如此並不需等待面對死亡及看見死主,當下已有許多恐懼。
每天生活裡的恐懼怖畏,無論是親人引起、敵人引起,或是我執很強的人對你不利等,悉全都是修行人在修行道路上接受考驗的對境,也是讓自己練習突破的對境,若是將此些恐怖之事當成屍陀林裡的妖魔鬼怪一般地修持,這是非常不錯。
此生當中,每天皆要練習正確、究竟的心態。親人引起的、敵人引起的、各種人事物引起的恐懼與怖畏,其本質都是空的,顯現則是虛相,不受其干擾到真正修行成道者的心,這也是一種突破。
以共同法門的菩提心舖一條慈悲的道路,以愛護、慈悲的力量來度化一切的仇敵與親人。再者,以智慧的心明白一切親人與敵人引起的對境,都是從空性之中展現出來、緣起而生的。
在生生世世裡,自己也曾經對他人做過不利或不好的事情,所以這次他人也對我做同樣的事,例如在金錢財物、人事物方面有影響的事情,因此他人並不是讓自己怖畏的原由,一切都是與因果有相關的。
顯現的對境大部分是與過去的因果有關係,所以不用害怕親友及一切人事物的顯現,不要練習及執著恐懼,因為當練習成功以後,即會有面對死苦般的痛苦,這是非常不值得的。從修行人的角度而言,一切的對境皆只是修行過程中的工具而已。
螞蟻群搬運食物的過程中,已證明牠們俱全智慧、慈悲與力量。具有智慧,螞蟻們知道要團結。具有慈悲,在搬運食物的過程裡,互相沒有任何干擾,因為食物是共同吃的,牠們要達成一個臨時的目標,所以彼此有愛護的慈悲。具有力量,愚痴的畜生道也知道一起努力,即會有大力量。
由此可見,每一個眾生皆具足力量,種性如來藏俱全智慧、慈悲、力量。若是人們具足團結的力量、慈悲的力量、力量的力量,那麼圓滿的狀態即會展現出來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行心之利益

《法融心生活》精粹版第四偈(一)

《極樂願文》 懺悔之十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