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淨化無明
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
第二品 懺悔罪業
持明新譯講述
持明慧露
聽聞、思考、修持佛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淨化無明,而自己已經淨化多少無明,則要看自己已經控制了多少煩惱,因此已經淨化頗多無明的人,必能控制得了多少的煩惱。
已經能控制許多煩惱的人,其臉上的笑容多、口中的溫柔多、行上的善道也多,這一切都會增長起來,所以聽聞、思考、修持佛法的一切功德與效果,即是讓自己自相續中的功德超越平凡人。
超越平凡人的意思是,由於聽聞、思考、修持佛法的原因,所以過平凡日子、在社會上活動、面對人群或是碰到人事物的問題時,並不會有窘迫的痛苦,即使遭遇痛苦,也會縮短痛苦的時間。
在輪迴的生活中,不會在意規劃的成功與否。因為明白人生無常、凡事無常,所以盡心盡力地行持,還可以生活得很開心,這就是學佛的好處。
再者,知道現在所有的快樂只是有限的快樂、短暫的快樂,所以要更加強追求完美、究竟、永恆不變的勝樂,此即佛陀的智慧,故而更要精進修行。
若要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五度變成般若波羅蜜多,則如同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第九品智慧品所載,需要透過智慧波羅蜜多,方能將布施等五度變成般若波羅蜜多。
那麼智慧是如何展現出來的呢?淨化無明之後,方能展現出智慧。淨化無明的方法是什麼呢?除了聽聞、思考、修持佛法以外,時時刻刻都要打坐、看心。若是完全不看心、不打坐、不增進禪坐的本領,則無法增長智慧。如此一來,只能顯現歸顯現、信心歸信心,無論懂得多少法門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,原因是沒有在智慧上禪定。若能於究竟智慧上修持禪定,則所學的一切都會有效果。
禪定是指,要看心、心裡要禪定,否則無論懂多少佛法也是不起任何作用,因此禪定是很重要的。
有些辯論者完全不打坐,只將學到的佛法放在辯論上、推理上、說詞上,如此行持,則與佛法不會很接近,因此有些辯論者的心中要展現出太陽般的佛法,也是不容易的。
若是心中想要展現出太陽般的佛法,則需要透過聽聞、思考、修持佛法,而修持的意思即是禪坐。可見禪坐是非常重要的,若能時時刻刻不忘禪坐,即能淨化無明,也能淨除自然的業與戒業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行心之利益

《法融心生活》精粹版第四偈(一)

《極樂願文》 懺悔之十三